
为深化董仲舒研究,厘清关键学术问题,“大儒桑梓在何方:董仲舒故里问题多边座谈会”于2025年6月6日下午在衡水学院成功举行。本次座谈会由董仲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董仲舒国际儒学研究院联合主办,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河北省董仲舒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春秋经义训”文科创新团队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德州学院以及我校的专家学者,与衡水市地方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围绕董仲舒故里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座谈会由董仲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主持。余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董仲舒的故里问题是董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之一,也是“董仲舒传世文献考辨与历代注疏研究”课题组要重点攻克的核心课题。该问题之所以扑朔迷离,一方面源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与名称沿革;另一方面,正因为董仲舒影响深远,其故里才备受后世多地关注与追认,客观上增加了厘清的复杂性。

座谈会主讲嘉宾、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秦进才教授作专题报告,分享了其在董仲舒故里与籍贯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秦教授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历代关于董仲舒籍贯“广川人”的记载与争议,重点探讨了“广川”作为郡国名与县名的历史沿革与区别。他通过对《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的细致分析,提出应回归汉代文献语境理解董仲舒的籍贯信息,强调了对相关历史地理概念进行精准考辨的必要性。秦教授的报告展示了严谨的文献考证方法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为深入理解董仲舒籍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史料支撑。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秦进才教授的报告展开了热烈对话。衡水市地方文化研究者刘鸿玉、郝金龙、李章军、董观堂,德州学院李桂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宏斌研究员、河北大学周浩翔副教授,以及衡水学院董仲舒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不同角度发表见解。讨论中,学者们围绕关键论据《春秋繁露·五行对》的真伪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董仲舒故里研究应超越单纯的地域归属争议,聚焦于学术本身,共同致力于相关历史文献的挖掘、整理、考辨与阐释工作。
会议最后,余治平教授进行总结。他高度评价了秦进才教授扎实的研究成果和与会专家们深入、理性的讨论,指出秦进才教授关于董仲舒故里问题的专题报告,是迄今为止该研究领域体量最大、论证最为系统壮观的一篇力作,堪称历史人物籍贯研究的范本。余教授强调,董仲舒故里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可持续探究的学术议题,其重要性远超于确定一个具体地点本身,它更关乎学术研究的规范、历史真相的求索以及董仲舒思想资源的深度开掘。
桑梓千秋问,群贤共解题。本次座谈会气氛热烈、讨论深入、成果丰硕,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余治平教授及其课题组精心选择在“董子故里”研讨“董子故里”,正是依托这方文化沃土,凝聚地方共识,以最贴近历史现场的姿态,全力推动这一学术难题的解决。尽管董仲舒故里的具体地点尚有探讨空间,但他所代表的儒学思想及其对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早已超越具体地点,成为我们共同珍视和传承的精神财富。